新手入门非遗编目怎么做分步指南
答案是:从“目录卡-图像-故事”三步走,边学边录就能上手。

非遗编目是什么?为什么新手也要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公约》把“非遗编目”定义为“系统记录并描述遗产信息的数据工程”。通俗讲,就是给非遗做“电子身份证”。对普通人来说,未来社区普查、短视频做非遗都会用到,早点入门就能抢占先机。
我零经验,之一步到底该干嘛?
- 列出目录卡:项目名称、地点、传承人三栏即可,用手机备忘录就能建。
- 准备拍摄提纲:拍下工艺的关键三步——原料处理、 *** 绝活、成品展示。
- 访谈开场白:“叔,这手艺当年您怎么学的?一句话先记下来”——让老人先讲,再补细节。
目录卡怎么填才叫“专业”?
我用国家级项目“苗绣”试填过一次,发现“精确到村落+时间”是评审专家更爱的角度。

- 项目名+技艺别称:苗绣(清水江破线绣)
- 地点:贵州省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东经108°40′,北纬26°51′)
- 关键年份:光绪年间传入,1920年代形成独有破线手法
这样写既不夸张又不易串味,新手不会“把苗绣写成湘绣”。
拍照录像三个常见坑,我直接踩过
坑1:美颜把银饰滤成塑料色——后来我把手机色彩风格调到“真实”,再补一张微距特写,细节清晰不过艳。
坑2:只拍成品不拍废料——后来加拍“边角料筐”,证明流程完整,专家一眼就信。
坑3:背景杂音盖过师傅敲银声——我用海绵板当“临时吸音器”,成本两块钱效果翻倍。

故事怎么编才动人而不跑偏?
我参考沈从文《边城》写苗绣章节,学到一招“把人物命运钉在器物上”:
- 开头一句:龙塘村石婶当年用这针线嫁衣,换回一斗救命粮。
- 中段转折:饥荒过去,她把嫁衣改成儿童背带,又救活下一辈。
- 收口语录:“一根线救了两条命,线断了,故事还没断。”
工具清单(预算三百以内)
- 旧手机一台+128G内存卡——二手价约180元
- A5牛皮卡纸+油性笔——做目录卡,30元
- 反光板一张—— *** 9块9包邮
- 《非遗田野调查手册》纸质版——中国文联出版社,42元,可重复查对照表
把资料交到哪儿才算完成?
如果在本县,可直接挂“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地方工作站;若更接地气,可投稿给“贵州非遗影像志”,他们每周选3条UGC内容上公众号,新人极易拿到“之一次署名”。
最新案例:杭州拱宸桥“运河纤夫号子”
去年10月,拱宸桥街道请居民用手机拍号子短视频,结果30条UGC视频被浙江大学非遗研培计划收录,数据如下:
• 每条平均播放4.7万次,更高12万
• 评论区出现“想学”“现场在哪儿”等询问共856条
• 3个月带动线 *** 验课预约上涨220%
这说明“边录边发”完全可行,平台乐于推接地气的原生内容。
个人体会:非遗编目不是高深论文,而是“让故事活在线上”。只要先动笔、再拍、再整理上传,就已经完成90%。剩下的10%,交给时间和算法。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