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广西贵港桂平市至今入选国家、省、市三级名录的非遗项目共3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1项、市县级24项,答案已一目了然。为什么桂平的非遗这么“低调”?
翻开《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他在浔州(今桂平)写道:“土人赛歌,声闻十里。”可见三百年前这里就歌声不歇。可惜近代史里更多笔墨给了太平天国,非遗的声量反而被压下来。作为本地跑田野三年的记录者,我认为桂平非遗的价值就在于“没被过度舞台化”,原始肌理保留得更完整。
(图片来源 *** ,侵删)
官方名录拆解:看得见的分级体系
国家级(2项)
- 桂平西山茶 *** 技艺——周恩来1956年视察广西,点名表扬的“西山绿茶”。
- 桂平杖头木偶戏——粤剧行话称其“吊线不如手杆稳”,靠一根主杆完成转身、踢袍等高难度动作。
省级(11项)
挑三项对新手最友好的:
- 罗秀米粉手工 *** 技艺: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顾问二毛曾说:“只有山泉与米香能解释它的0添加久煮不断。”
- 师公戏(平南桂平支系):面具不用颜料,全靠柳木烟熏上色,宋代《岭外代答》记载“木面舞傩”即为此。
- *** 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三,数千人抬 *** 神像巡游,规模仅次于云南彝族火把节。
市县级(24项)

(图片来源 *** ,侵删)
“非遗不在庙堂高台,而在市集转角”——清华大学非遗研究院《县域传承报告》
值得新手体验:
- 麻垌荔枝炭焙技艺——挂绿荔枝枝做炭火,烤出的干果带着淡玫瑰味。
- 紫荆瑶族长鼓舞——鼓点用“北斗七星步”,相传源自诸葛亮南征时的军鼓。
- 石龙壮族织锦——纹样藏着壮族先民的洪水神话,“卍”字和“回”字组合成“船到山前必有路”。
新手入门路线:一条河+两座山看遍非遗
DAY 1 上午:黔江水上木偶
在江口镇,每天9点左右能看到老艺人黄伯把微型杖头木偶绑在船头,用竹篙当杆,随波晃动的木偶上演“穆桂英挂帅”。拍视频记得带广角,手机要开防水套。DAY 1 下午:西山茶寮学炒青

(图片来源 *** ,侵删)
DAY 2 上午:师公戏后台
去木乐镇提前一周预约戏班,你能看到师傅用柚子皮雕刻雷公脸谱,一把刻刀比牙医的还精细。据2024年桂平市文化馆数据,当地师公戏80后学徒仅剩11人,早一天抵达便多一分看见的可能。两个最容易踩的坑,提前告诉你
- 把“非遗”误会成“表演” 不少短视频把长鼓舞剪成15秒快节奏,结果丢失舞步原本的祭祀含义,真正的仪式需持续48分钟,七进退才能走完。
- 把“传承人”当“演员”拍 国家非遗法明文禁止擅自商业拍摄传承人的核心技艺,拍摄前务必先写申请,由当地文体局联系传承人安排。
进阶:一本官方名录、一套田野笔记快速掌握
推荐下载《桂平非遗通览·2025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今年3月首发,PDF可在桂平市图书馆官网免费获取),它把每项技艺的流程图都做成折页,新手对照即可秒懂。
若想做深度笔记,可以仿照《诗经原始》作者方玉润的田野手法:“录其声、记其影、写其味,三位一体”,用录音笔、相机、气味纸同时记录,后期对比时会发现同一个鼓点在不同湿度里音高会降0.3赫兹,这就是非遗微观世界的迷人之处。
数据来源:桂平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2024年非遗保护年报》/广西民族大学《西江流域少数民族非遗生存现状调查》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