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手入门指南)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5

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手入门指南

不是 “什么是漆器?它为什么能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漆器,简单说,就是把天然大漆涂在木、竹、纸胎上,再雕金、嵌螺钿、描彩,层层干燥、层层打磨,最终制成的器皿或艺术品。之所以能列入国家级“非遗”,关键在它的 “活传承”:工具、材料、技艺、审美乃至师徒仪式,都得靠人一代代手把手教。日本《古今和歌集》写道“漆器之光辉,乃人心之光辉”,正是对这种人文温度的精准注脚。

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手入门指南)-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选胎:木头、纸张还是棉布?

  • 木胎:最主流,杉木、银杏木轻而稳,适合日用碗盘。
  • 脱胎(布纸胎):用粘土当模,外裱夏布、桑皮纸,再浇漆,待干后掏掉内泥,器体极轻,不易裂,适合雕塑、造像。
  • 竹胎:闽北常见,竹篾编成后用丝线固形,再髹漆,兼顾韧性和清凉感。

割漆:天然大漆从哪里来?

问:漆树有毒吗?
答:割漆师傅会告诉你——“未干的大漆含漆酚,沾上皮会起疹子。但一旦完全干燥,却比塑料还稳定,耐酸耐碱。”割漆需在盛夏清晨,斜刀切树皮,薄壳里一滴滴流下乳白胶水般的生漆。福建永春老漆师陈明良的日记显示,一株成年树一年只能出大约180毫升,堪比藏红花价,因此“百工之首,贵在漆”绝非虚言。


髹涂到推光:二十道工序的极简地图

  1. 打底灰:猪血+瓦灰,先堵孔,后补平,刷三遍。
  2. 裱布:薄夏布顺纹理贴胎体,防收缩开裂。
  3. 髹漆:细生漆滤去杂质,用牛角刮子一次性“吃”进纤维,阴房恒温25℃、湿度75%,干一晚。
  4. 打磨:水砂纸800目到5000目,层层水洗,直到呈温润哑光。
  5. 推光:手掌沾鹿角粉,旋转擦热,高光如镜,俗称“美人肌肤”

技法速识:看纹路就能区分三大门派

  • 剔犀:刀口呈V字形,黑红多层盘旋,像卷云。山西新绛老艺人只用一把自制的“马蹄刀”,十年磨一刃。
  • 雕漆:纹样浮凸,堆漆厚达三毫米以上,清代宫廷《百鹿尊》可鉴。
  • 螺钿镶嵌:夜光贝切薄片,薄至0.1毫米,灯光照之,“海面星辉落碗底”,福州“沈绍安”老铺至今仍用此技。

从零开始:预算、工具、教材一次说清楚

问:我想在宿舍做,是不是不现实?
答:并非不可能,但必须做好隔离防护。给新手一张“最小化起步清单”——

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手入门指南)-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预算:500元以内。
  • 工具:10毫升精制生漆、一次性手套、口罩、羊毛刷、800目砂纸、鹿角粉小样。
  • 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漆艺基础》+ B站“漆匠老李”十节课。

先做一块15厘米的书签:
刷一遍→阴干36小时→打磨→再刷→推光。失败没关系,把开裂部位当自然纹理,反而有残缺美——这正是“侘寂”精神的核心。


数据彩蛋:2024年 *** 非遗店铺搜索增幅

天猫官方《新中式国货年鉴》披露:过去一年,“漆器”关键词搜索量同比上涨78%,其中19~29岁人群贡献超过60%订单。“年轻人愿意为慢工漆器买单”,从侧面印证,漆器这门古老手艺正在找到新土壤、新语汇。

引用沈从文《边城》结尾那句含蓄的话“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漆器技艺的明天,正握在下一位敢于刷下之一刀的人手里。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