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问卷调查怎么做
不需要专家身份,也能在五步内完成一次科学、易传播的非遗问卷设计。非遗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在问卷里提它?
“非遗”不只是博物馆橱窗里的老物件,它包含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五大类别。问卷的价值在于:让沉默的技艺开口说话。

(图片来源 *** ,侵删)
Q:我只是大一新生,真的能研究非遗吗?
A:可以。先缩小范围,比如只问“本地端午香囊缝制”,再请三代从业者填五道题,就已算微型田野。
从0到1的设计流程
- 锁定场景
• 校园社团招新
• 社区文化节
• 乡村振兴调研 - 拆解维度
• 参与频次
• 传承方式(师徒、家族、学校课程)
• 个人情感(童年记忆、商业认同) - 设置漏斗问题
先问“你听说过蓝印花布吗”→再问“是否亲手染过”→最后问“愿意付费体验吗”,逐层深入。
问卷题型怎么选?一份可复制的题库
单选题
您对本地庙会最感兴趣的环节是?
A舞龙 B糖画 C戏曲
量表题
请对“非遗进校园课程是否有用”打分:
1=没用 5=非常有用
开放题
请用一句话形容你奶奶腌冬菜的香味。
中国民俗学会2023年报告显示:“开放题平均回收长度随年龄增长,55岁以上受访者字数是18~25岁群体的三倍。”用这一点去判断哪些技艺需要重点追问老匠人。

(图片来源 *** ,侵删)
线上、线下发放的小心机
线上:
- 微信小程序自带跳题逻辑,把“没听过”选项的人直接送到末尾感谢页,减少废卷。
- 标题用地域+技艺,如“佛山醒狮小问卷”。
线下:
- 非遗市集摆摊时准备三色彩票,答完当场兑换糖画或剪纸,回收率立刻翻倍。
- 记得带老花镜,55岁以上受访者需要更大字体。
数据清洗三件套
- 删除10秒以内提交的答卷(明显乱填)。
- 交叉验证:把“是否体验过”填“否”的人和开放题里却写 *** 验细节的对照,剔除逻辑矛盾。
- 情感词云:跑Python的Jieba分词,看“味道、妈妈、祠堂”这类高频词,定位情感锚点。
从数据到故事:一次真实的案例
广州某中职在2024级300份问卷里发现:
- 仅有9%学生亲手做过龙舟模型;
- 却高达62%在抖音刷到过“龙舟说唱”;
- 开放题出现最多的词是“太吵”。
教师团队连夜把“非遗选修课”改为“静音龙舟AR体验”,第二学期报名率翻了4倍。问卷不只是统计表,它是改课表的生产力工具。
经典引用
《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的数据往往道出最激烈的共鸣,别让复杂的图表掩盖了民间本身的声音。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