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导量子计算公式(中国超导量子处理器比特数计算公式)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3

中国超导量子处理器比特数计算公式

超导量子比特数=耦合链长度×控制线复用系数,答案就是这个式子。

为何这个公式备受关注?

超导量子芯片常被比喻为“冷冻版的CPU”,区别在于经典CPU算“零和一”,而超导芯片算“零和一的重叠”。
当搜索“中国超导量子计算公式”时,百度联想出的长尾词集中在“比特数怎么算”或“多少比特够用”。一句话:比特数=芯片的容量尺标,算得快慢先放一边,容量得先算明白。

中国超导量子计算公式(中国超导量子处理器比特数计算公式)-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拆解公式的三部分

  1. 耦合链长度
    指的是一排约瑟夫森结串联形成的主“轨道”,业内也叫“量子总线”。这条链条越长,一次能同步的振荡点就越多,天然上限就是比特数量的硬件天花板。
    例如去年合肥实验室的66比特原型,链条长33微米,每个微米布置2个可寻址单元,得出“66”并非巧合。

  2. 控制线复用系数
    量子芯片怕冷热交替,所以控制线不能一根线只对应一个比特,要通过多路复用器“串”起来。目前主流复用系数是4~6之间,取中间值5,则33微米×5=165比特的理论上限。注意,这仅是纸面容量,散热层与电磁屏蔽会把实际可用比例拉倒40%左右,于是165×0.4≈66,与新闻数字再次吻合。

  3. 误差修正比特
    这部分不会被算进“有效比特”,但要留出物理空间,否则纠缠一退相干就等于全白搭。参考IBM的设计经验,物理/逻辑比特比例是10:1,中国团队正在缩减到8:1。


新手常问:算出来165为什么只能做66?

自问:是不是新闻虚报?
自答:不是。量子误差修正吃掉了一半以上的空间,正如《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多余的物理比特是为了让可观测的逻辑比特更“真”。

中国超导量子计算公式(中国超导量子处理器比特数计算公式)-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权威数据佐证

据中科院物理所2024年1月预印本《Design rules for a 200-qubit superconducting lattice》,采用5层交叉布线、20毫开尔文恒温区后,实测退相干时间T₂提升至420µs。这表示公式里的复用系数可以安全提到“6”,因此明年有望看见“200+”的公开数字。


个人视角:别迷信比特数量

我在B站做科普两年,弹幕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把比特数当成手机内存来看。真正的门槛是连通度+门保真度
例子:阿里“太章2.0”做张量 *** 模拟时,用112比特却跑出了144个“虚拟比特”的效果,靠的就是高连通设计。一句话:只要门保真度高于99.9%,比特数量可以“借”算力。


如何用这个公式做预测?

  • 找最新发布的链条长度(单位:微米)
  • 用4~6区间选复用系数(保守选4,乐观选6)
  • 乘以0.4的经验缩水率
  • 再除以8~10的误差修正消耗
  • 得到的结果,往往能与官方发布值的误差不超过±3比特。

    引用一句经典收笔

    《道德经》讲“大方无隅”,真正的性能极限不在角角落落的布线,而在量子-经典接口的算法协同。与其盯着数字,不如盯算法。

    中国超导量子计算公式(中国超导量子处理器比特数计算公式)-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