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威胁传统密码吗
是。量子计算确实威胁现行RSA、椭圆曲线等公钥密码体制,但与此同时新型“抗量子密码”正在同步研发,两者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一场攻防赛跑。为什么“量子计算”与“密码”成了一对搭档

(图片来源 *** ,侵删)
“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阿瑟·克拉克我过去写博客时,常被门外汉问:“量子计算机是不是秒破银行卡密码?”其实问题要拆开看。量子算法的更大卖点是并行计算能力;而密码学的基石是计算困难问题。当并行能力把“困难”打成“容易”,密码就被动了。所以,“是否需要密码技术”其实问的是:在量子时代,我们还需要重新设计密码吗?答案显然是yes。
搜索结果里隐藏的长尾词我替你抓出来了
用Python简单跑了一下百度的返回结果,高频率出现的组合有:- 量子计算威胁传统密码吗
- 抗量子加密算法有哪些
- 个人电脑需不需要抗量子升级
- 区块链是否会被量子破解
被瞄准的三座密码城堡
- RSA:依赖大整数分解,Shor算法可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分解,2048位密钥将瞬间失效。
- ECC椭圆曲线:同样被Shor算法一锅端。
- DH密钥交换:依靠离散对数困难性,也难逃同类命运。
分割线
量子破解≠量子末日,抗量子方案全扫描
1. 基于格的密码(Lattice-based)
个人看法:最可能先落地。NIST第三轮 finalists 中,Kyber、Dilithium均属于此类。优点:速度快、尺寸不算夸张;难点:正确选择参数,否则容易“被调包”出错。2. 哈希签名(Hash-based)
经典代表XMSS已被RFC 8391收录。优点:可证明安全,只依赖哈希函数;缺点:签名体积大,不适合手机App频繁签名。
(图片来源 *** ,侵删)
3. 多变量密码(Multivariate)
看起来数学门槛高,实则用大量二次方程组“淹死”攻击者。可惜密钥尺寸比格方案更大,我测试过在树莓派上签名需接近一秒,物联网场景劝退。小白常见四连问,我来抢答
Q1:我现在买的新电脑,要不要马上装抗量子算法?A:不必。NIST预计2024年底发布最终标准,操作系统层面尚未原生支持,个人用户等官方推送即可。
Q2:比特币会不会明天就归零?
A:不会。比特币用的哈希函数SHA-256属于“量子抵御”级别,量子计算机要穷举2^128量级,比破解RSA难多了。真正危险的是比特币地址生成过程中用的椭圆曲线签名。开发者社群已在讨论切换到Schnorr+抗量子方案,至少预留了十年窗口。
Q3:公司IT部门要做哪些准备?
A:三条即可:
- 盘点所有应用用到非对称加密的点;
- 跟踪NIST动态,选两套候选算法做性能压测;
- 采购支持混合密钥协商的 *** 设备,优先试点。
把密码技术放进更大的量子生态
量子计算不只是“拆锁”,它也能“造锁”。量子密钥分发(QKD)利用光子偏振实现一次一密,理论上无懈可击。缺点在于需要专用光纤或卫星链路,成本限制目前只在银行总部、国家电网等场景示范。我看到一种思路:未来个人手机可能内置微型QKD芯片,在5米范围内与POS机完成密钥交换,而后端仍用抗量子算法做长距离认证。两种技术互补,而非替代。
我的预测数据:2027年迎来“混合加密”拐点
根据IDC咨询报告,2023年全球抗量子安全支出仅1.2亿美元,预计2027年飙升至4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8%。有趣的是,七成预算将花在“混合过渡”,即传统+抗量子并存模式。引用《三国演义》中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密码世界亦然:RSA独霸三十年,如今又进入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再下一轮,新的统一标准才会浮现。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