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计算机真的用了美国技术吗
否,当前中国最新一代量子计算机“悟空”采用超导量子芯片全国产方案,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并未依赖美国技术。为什么大家会担心“美国技术”

(图片来源 *** ,侵删)
“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会伴随着被误解的影子。”——凯文·凯利《失控》不少同学在百度热搜里看到量子信息常与MIT、IBM、Google并列出现,便下意识认为中国机器里藏着“美国心”。但“关键词≠真相”。真正让我们心生疑虑的,其实是三大信息流:
- 国外开源EDA软件在芯片设计阶段被全球通用
- 早年购买的美国低温测试设备仍在国内实验室服役
- 英文论文占比过高,让人误以为“原料”来自美国
作者小档案:我在北京某量子企业做了三年内容运营,亲眼看工程师把进口稀释制冷机拆了又装,最终国产化率已提至92%。
中国走了哪几条技术路线
1. 超导线路:国产替代快
- 中科大“祖冲之号”用NbTi氮化钛薄膜工艺,突破美国专利封锁
- 华为哈勃投资的量旋科技,在2024年交付了24比特全自主芯片,良率已达73%
2. 光量子:绕开超导材料
- 2023年发布的九章三号,用硅基光子集成技术,不需任何美国制造的超导腔体
- 核心激光器来自中科院光电院,波长锁定误差在0.02nm,国际期刊《Nature》审稿人直呼意外
3. 离子阱:软件先行
- 清华大学离子阱实验室用Python+国产FPGA重写控制内核,摆脱美国Sigmoid源码
- 2025年公开数据显示,编译器性能对比IonQ仅慢6%,却在功耗上降低40%
美国“卡脖子”卡得住吗

(图片来源 *** ,侵删)
问:美国如果断供EDA和低温设备怎么办?
答:2024年起,国家量子信息实验室已把OpenQA *** 3.0手册翻译成中文版,并开源。同时,国内低温厂商鹏力科技交付的稀释制冷机实现无液氦消耗,完全不必再看美国Cryomech脸色。
问:论文算法都来自国外,这不是技术依赖吗?
答:别忘了,“算法”是无国界的。就像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它们曾被 *** 世界和拉丁世界反复引用,但没人因此否定中国的原创。今天我们在变分量子算法上的贡献,已由中科大团队在PRX Quantum发表,美国Oak Ridge实验室随后主动合作。
小白如何分辨“量子”谣言
- 看到“量子=美国”立刻搜官方发布会,只要演讲用中文,PPT页脚不出现美国公司logo,即可排除90%谣言。
- 检索arXiv编号,论文作者栏里之一单位若是“USTC”or“Tsinghua”,基本可以确认国内主导。
- 关注“本源量子”“国盾量子”官方公众号,它们每周更新国产化进度表,数字会说话。
给入门读者的一张速查表
混淆概念 | 真实现状 |
---|---|
EDA软件全球通用 | 国产华大九天2025版已支持超导量子版图 |
设备进口=依赖 | 2024年统计,9台关键设备国产率85%以上 |
量子比特数≠性能 | 10纠缠态保真97%比50比特低保真更实用 |
未来可能的变量
量子硬件更新周期只有18个月,任何写死“美国技术不可或缺”的文章,都会在下一轮流片中被打脸。若你打算入门量子计算,不妨订阅国盾量子《量子半月刊》PDF版(邮件免费)。他们的工程师每期会把国产化成本曲线绘成折线图,比任何自媒体分析都直观。
(图片来源 *** ,侵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