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绕口令(绕口令是非遗吗是真的吗)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27

绕口令是非遗吗是真的吗

是真的。绕口令(俗称“急口令”“拗口令”)早在2021年就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Ⅵ—73,归类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绕口令为什么能算非遗?

非遗评选标准有四条:历史性、传承性、地域性、活态性。绕口令同时满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绕口令(绕口令是非遗吗是真的吗)-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历史悠久:明清杂著《笑府》《一夕话》已有完整记载,更早可追溯至唐代“急语诗”。
  • 世代口传:乡村私塾、走街艺人把绕口令当作“开嘴练声”基本功,到今天还在微博、抖音里“花式打卡”。
  • 地域烙印:如山东“枣子”段子、广东“红凤凰粉凤凰”都自带方言音系;地域口音一旦消失,版本也随之消失。
  • 活态创新:每一代网民把新词融进旧段子,形成“核裂变式”活态流变。这一点比许多“博物馆式非遗”更具生命力。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里调侃:“中国人的嘴上体操,向来不弱于四肢运动。”这句话把绕口令的民间基因写到了极致。


新手如何入门绕口令?

挑一条最简单的:四是四 十是十

先把它当作口腔热身

  1. 把舌尖放在上齿背后,发“s”时再收回,确保气流平稳;
  2. 节奏从每秒两字降到每秒四字,感受咬字松紧;
  3. 录音回听,只要“四十不混”即合格。
    秘诀:前期不要贪快,慢就是准。

分级训练计划(亲测3周见效)

  • 第1周:“单音节+平仄”(如“黑化肥挥发”)每天3分钟,重点解决咬字不清。
  • 第2周:“翘舌+舌面音”(如“牛郎恋刘娘”)结合绕舌操:舌尖左右扫牙床,20次一组。
  • 第3周:“气口+断句”(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拿秒表练“一口气”,目标20秒内不换气。

我曾在山西平遥古城跟着快板艺人学基础,三天就告别“齿间漏风”,可见传统口传 *** 的奇效。


常见五大误区,之一次练必踩坑

非物质文化遗产绕口令(绕口令是非遗吗是真的吗)-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1. 越快越好:初学者追求200BPM,结果把“灰”吃成“飞”。正确顺序是:准→稳→快。
  2. 忽略方言地基:南方人先掌握普通话平翘舌,再谈速度;否则就像给土楼加了电梯,地基还是歪的。
  3. 只练口腔不练气息:戏曲演员常说“一声绕口令,半个体能课”。把平板支撑加入日常,核心稳定才能“声如洪钟”。
  4. 背词不背节奏:很多段子有“3/4”“4/4”隐藏拍,像《报菜名》,错了节奏就会断句。
  5. 闭门造车:把录音发给B站“播音主持互助组”,大神会指出“喉音过重”这些小毛病,这是个人无法察觉的盲区。

如何把绕口令玩成“数字非遗”?

根据2024年《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短视频平台带“绕口令”标签的视频播放量比2020年增长600%。普通人可这样参与:

  • 用剪映模板做方言对比:一句“红鲤鱼绿鲤鱼”分别用成都话、长沙话、潮汕话朗读,单条点击轻松破万。
  • 每月挑战“非遗声音日历”:365天每天刷新段子,并打上日期,形成持续创作足迹。
  • 开放版权共享:把自己录制的70条高清绕口令上传至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人人可下载,也算完成一次“文化众筹”。

正如《诗经·大序》所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绕口令正是让语言“嗟叹”后多出的那一份筋骨。你今天练的每一个“十是十”,都在为这张无形的非遗证书续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绕口令(绕口令是非遗吗是真的吗)-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