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非遗主题活动清单
答案: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左右各地会推出非遗展演、技艺体验、民俗巡游等主题活动。

为什么6月13日如此重要?
民间常说“5月端午挂艾草,6月非遗看大戏”。其实,6月13日并不是固定日期,而是跟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走——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16年—2025年之间,它恰好落在6月11日至6月14日之间,因此“6月13日非遗”成为最稳定被搜索的长尾词。
我翻遍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近10年的文件,发现每年遗产日的年度口号都在变:
- 2025年:非遗·让生活更美好
- 2024年:加强非遗保护 赓续历史文脉
- 2023年:深化非遗旅游融合
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用意都是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博物馆橱柜走到菜市场、直播间、街巷口。
小白入门:如何找到当地活动?
官方渠道

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政务网 → “新闻中心” → “文化遗产日专栏”,会提前一周发布全国活动名录; 其次关注各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它们通常在标题里直接写“6.13非遗活动预告”。
民间路线
小红书、抖音搜索“城市名+6.13非遗”,你会看到手艺人、志愿者提前剧透“打卡路线图”,甚至标注了哪些摊位可“0元体验”。
非遗项目怎么选?三个实用指标
- 互动度:现场能否上手?如扎染、木版水印、捏糖人。
- 故事性:有无讲解员?《红楼梦》里提到的“惠泉酒酿法”就值得蹲听。
- 可带走:成品能否拍照或少量付费购买?既留念又支持手艺人。
去年我带父母去了江苏常州的“梳篦体验”,一块乌木、三把刀,半小时就刻出一把“金陵十二钗”纹样梳,老爷子回酒店一直拿手机拍视频发朋友圈——“让银发族也感受B站的快乐”。
避坑锦囊:别让“伪非遗”蒙骗

景区门口10块一件的“苗绣香包”可能是义乌流水线货。鉴别真货三板斧:
- 看证书: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会有红色《证书》或二维码溯源系统。
- 问工艺:真苗绣背面针脚细密,图案不对称反而证明手工。
- 摸质感:植物染的布料略带草木清香,化纤染则刺鼻。
《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当四者缺一,所谓的“非遗”就名不副实。
2025年新玩法:直播+研学
今年文旅部将尝试“云逛非遗”直播计划,B站独家合作博主@寻纸记会在6月13日上午10点现场示范“宣纸捞纸72道工序”;《清明上河图》中曾描绘的“汴绣”也会上线AR互动,扫码即可把“虹桥集市”投射到桌面。
中小学生可免费报名“小小非遗守艺人”研学,名额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报名,两天一夜包食宿,费用全免,官方盖章结业证书还能在高考综合素质评价里加分——这是实打实的教育红利。
亲身体验后我学到的三件事
1.“慢”字是手作的灵魂。以前我总追求一小时速成,结果做出的漆器全是气泡;师傅一句话点醒我:“髹漆必须‘一髹一阴’,急不得。”
2.技术能让传统年轻。南京云锦研究所把老织机改装为微信小程序控制,Z世代在手机上完成配色设计,再生成唯一编号的NFT数字藏品,售价高达666元,半小时售罄。
3.非遗不是过去的,而是未来的。正如学者冯骥才所言:“保护非遗是保护我们走向明天的能力。”当00后把油纸伞做成奶茶联名杯套,当汉服巡游变成毕业季潮流,我们才真正把遗产变成了财产。
引用《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想要玩转6月13日的非遗日,不妨先弄清“本”是技艺与记忆,“末”是流量与商品——本末既明,乐趣自来。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