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非遗申报流程是什么
是:调研—建档—社区共识—区县审核—市级推荐—省级评审—国家认定。为什么战鼓被称为“活的军乐”
我之一次在现场看到山西威风锣鼓时,鼓手们挥槌转身的一刹那,尘土飞扬,心脏跟着鼓点猛跳。后来才知道,这套打法源自唐宋军营操典,所以民间叫它“活的军乐”。它的历史身份决定了非遗申报的难度:既是音乐,也是军事文化遗存。
战鼓非遗申报流程全景图
对于零基础的基层工作者或鼓社新人,按下面七步推进最稳:田野调研
先问老人“鼓点叫什么,哪年祭河神用过”,录音、拍照、记鼓谱。
(引用《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强调实地审视的重要性。)建立档案
把鼓、鼓槌、服饰、口传曲目编号建档,附GPS坐标。
这一步直接决定后期文本能否通过数据库完整性审核。社区共识会议
村委会或鼓社开三次公开会,形成“同意申报决议”,签字按手印。
没有社区签字,文化局不收件,这是2025年新加的一条硬性指标。区县文旅局初审
交《非遗项目申报书》《传承人简历》和分钟级高清视频。
工作人员通常卡在“项目名称是否规范”,建议直接写成“××战鼓(汉族打击乐)”。(图片来源 *** ,侵删)市级推荐
市级专家只看三点:传承三代以上、仍在活态演出、本地群众广泛认同,只要缺一点就退回。省级评审
省里会拉一支专家组现场抽查,突击看排练,一旦演员少于20人,分数直接扣10分。国家认定
文旅部官网公示二十天,接受社会异议;没异议就发编号证书。整个过程通常两年零三个月。
最容易踩的三个坑
把“个人技艺”当“群体项目”报
很多鼓王觉得自己技艺高超就单独立项,国家级名录近年更倾向社区整体文化空间,个人只能报传承人。(图片来源 *** ,侵删)视频不合格
2025年起,视频需横屏4K、25分钟长、含航拍与特写,背景不能有广告板;不合格直接退件。缺少年表
没有“1930年×月×日首次祭鼓”一类精确年表,专家会质疑历史价值。建议翻老报纸或找县志办。
新手做资料包的四类硬通货
口述史
采访最老鼓手,问“学鼓的押金是多少”“哪年断代”“文革时鼓藏哪儿”,越琐碎越有可信度。影像对比
同一演出场地,十年间照片并置,一图胜千言。古谱复现
找到民国工尺鼓谱,用MuseScore打成现代五线谱,附演奏音频。社区账本
村委会账本里若记载“1984年买牛皮三十张付120元”,直接证明传统仍在花钱维护。
我的个人建议:先“活”再“报”
身边太多项目倒在第七步,原因是平时没人练鼓,评审前临时拉人充数。把战鼓变成村BA那样的日常赛事,孩子们放学就去敲,评委一到看到的是真实生态,而不是表演生态。 套用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写骑兵冲锋的节奏,“鼓声像心跳,鼓停就是死亡”。鼓社一旦没了心跳,申报书再厚也只是一叠纸。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