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州零陵花鼓戏传承现状)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4

永州零陵花鼓戏传承现状

零陵花鼓戏仍在民间活跃,只是年轻面孔稀少。

为什么我要从零开始写它?

三年前我在柳子庙前听了一段《张先生讨学钱》,老艺人一开口,唱腔高亢又带几分诙谐,可围观的只有十来位老人。那天我意识到,若不把镜头和键盘对准它,再有名的非遗也会被算法淹没。

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州零陵花鼓戏传承现状)-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先搞懂:花鼓戏到底“花”在哪?

  1. 剧本题材花——家长里短的喜剧占八成,哭戏极少,像《三看亲》里三个女婿斗嘴,观众前仰后合。
  2. 表演手段花——扇子、手帕、板凳都是道具,一个转手帕能变出八种花样。
  3. 音乐结构花——调门分“川调”“走场调”十几种,一句唱词里忽高忽低,像永州的山路。

现在谁在唱?

永州市非遗中心最新普查数据:登记在册的零陵花鼓戏民间班社只剩七家,平均年龄五十七岁。 问:还能撑多久?答:如果每年新增学员不到十人,十年后可能就只剩博物馆音响。零陵区文化馆馆长周进透露,2024年 *** 投入三十万元办了三期免费传习班,报名人数一百二十六人,结果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十一位,其中三位还是摄影爱好者——他们想学戏是为了拍短视频。


看一场戏要花多少钱?

农村红白喜事请班社的行情:一场戏两千到三千,演员六人,加上乐器、灯光、车费各摊下来,一天也就赚两百。比起城里KTV一晚消费,这点钱寒酸得很,但对老艺人来说却是“够买米”。

为何年轻人迟迟不入场?

痛点1:学习时间太长

掌握“手眼身法步”最少两年,而短视频红利期却只有十五秒。

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州零陵花鼓戏传承现状)-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痛点2:收入天花板太低

*** 学员每月补贴八百,比不上外卖骑手一天的流水。

痛点3:缺乏应用场景

问:学完去哪儿演?答:除了节庆、庙会,只剩文旅景区,每场还得被游客当背景板拍照,毫无戏剧尊严。


破局尝试:把班社搬进直播间

  1. “鼓戏+剧情”切片。 将《访友》改拍成竖屏短剧,抖音账号“花鼓小伢”半年涨粉十二万。
  2. “唱段+方言挑战”。 邀请用户学唱一句永州土腔,更高单条播放量三百五十万。
  3. “道具带货”。 手工绣花手帕单价二十九块八,一个月卖出四千条,利润全部用于新戏服。
这些数字并不夸张,省戏曲研究院研究员李蓉在《湖南戏曲评论》撰文指出,“直播为乡土小剧种打开第三度生存空间,它比博物馆更鲜活,比田野调查更广泛”

如何零基础学会一句经典唱段?

先用手机的“全民K歌”或“唱吧”搜索《扯白歌》,跟着简谱模仿四个小节,录音回放,你会发现最难的是尾音上挑。诀窍是:嗓子不要用力,想象你在山那头喊熟人,气息自然沉到丹田。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零陵花鼓戏正是把这三者装进一个包袱里,笑中有礼,乐中带教。

下一步可以做什么?

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州零陵花鼓戏传承现状)-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1. 关注“永州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微信公众号,每年清明、中秋会发布体验课报名通道。
  2. 周末去零陵东山景区的“潇水戏台”,扫码打赏十元即可坐到前排,后台还能试穿戏服。
  3. 如果你擅长剪辑,不妨把老艺人排练的花絮做成三分半钟的纪录片上传哔哩哔哩,流量虽慢,但平台对非遗标签会有额外推荐。

永州的傍晚仍有人唱“十二月采花”,声音回荡在青石巷,只要还有人把麦克风对准他们,这份热闹就不会散场。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