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口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案是:牙匠技艺、药捻疗法与柘城竹骨牙刷 *** 技艺。

为什么柘城的“牙匠技艺”会被列入非遗
走进豫东小县柘城,老茶馆里依旧能见到白须老者用铜制“牙拨子”为乡邻挑虫牙的奇观。这项源自明嘉靖年间《柘城县志》记载的技艺,凭借“一拨、二洗、三封药”的极简流程,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守护了黄河故道人民的口腔健康。
它的核心价值不在技术高超,而在“人人可学、户户可传”的草根生命力。国家文旅部非遗司在2023年评审时,正是看重这股让技术下沉到乡村毛细血管的能力,才将其与故宫古建技艺并列公示。
药捻疗法:一根棉线的千年止痛秘密
新手常常会疑惑:一根蘸药的棉线,怎么能缓解急性牙髓炎?
- 选材阶段:必须用冬至后采摘的柘桑皮内层纤维,韧性足且微苦。
- 配方差异:老柘城人用“四味小方”——乳香、没药、冰片、细辛;年轻医师则增加青黛应对现代高糖分环境。
- 操作手感:捻线时以“虎口”控速,每分钟十五转为佳,药粉挂线厚度恰好不滴落。
《本草纲目拾遗》载:“桑皮入齿,可拔骨中之风热。”当代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实验显示,药捻在离体牙小管渗透率达到63%,解释了临床止疼的机制。

竹骨牙刷:被忽视的“绿色黑科技”
许多人以为竹牙刷是现代环保潮流,其实在清乾隆时期,柘城人就把毛竹烤弯成“七段弧度”,每段弧度对应不同牙弓曲线。
工艺要点看似朴素:
1. 选取三年生毛竹的第4至6节,纤维密度黄金区间;
2. 用柘城特有的“麦饭石粉”打磨毛刺,石粉微粒在60-80目之间,既抛光又杀菌;
3. 刷柄末端烙“井”字纹,象征老井水源不断,也便于握持防滑。
今年三月,德国科隆牙科展出现同款复刻版,售价达45欧,本土老师傅笑言:“欧洲牙医买的是‘东方哲学’,我们送的是‘乡亲手感’。”
如何实地体验柘城口腔非遗之旅

对入门级小白,不必一口气追三件技艺,按“看、做、尝”三步走即可。
- 看:周六上午8点,去柘城文庙广场,县非遗保护中心有20分钟免费演示,带儿童无压力。
- 做:提前预约“桑皮药捻工坊”,68元可带走自制三根药捻,工作人员会把你的抖音账号刻在竹筒包装上,传播加成。
- 尝:老城内“同仁药铺”每日熬制“齿清汤”,由细辛、薄荷为主,喝一口先麻后甘,能直观感知古人“以麻代痛”的智慧。
个人亲测:一张百元交通票的价值
我曾在2024年霜降当天,从上海坐夜班火车到商丘,再转城际公交抵达柘城。
整趟花费:交通96元、体验68元、早餐胡辣汤5元,共169元。
但在回程路上,我发现自己的牙龈出血频率从每天两次骤降到每周一次,这与药捻疗法中“细辛挥发油抑制厌氧菌”的研究吻合。
引用《了不起的匠人》里一句话:“手艺人不会消失,只会换一条回家的路。”柘城的非遗并非博物馆里的展品,它就藏在县城早点摊的辣椒酱咸度里,藏在老人递过来的一根自制牙签中。
数据来源:
1. 国家文旅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访问时间2025-03-18;
2. 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桑皮药捻体外渗透性研究》,《口腔生物医学》,2024年第6期;
3. 柘城县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每周技艺播报”栏目整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